潛水夫病,也稱為減壓病,是潛水員在水下環境中暴露於高壓後,快速上升至水面時可能發生的疾病。為什麼會得潛水夫病呢? 這是因為在水下,人體會吸收較多的氮氣,而當快速上升時,體內的氮氣無法及時釋放,就會形成氣泡,這些氣泡會阻塞血管,壓迫神經,造成一系列的症狀。因此,潛水安全至關重要,建議潛水員在潛水前務必做好充分的準備,了解減壓病的風險,並嚴格遵循潛水安全規範,例如緩慢上升,並在必要時進行減壓停留,以確保潛水安全。
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(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)
- 了解潛水的基本原則:在潛水前,務必學習潛水的安全規範,特別是減壓的相關知識。了解潛水深度與時間的關係,避免因為長時間潛水而增加體內氮氣的溶解量,從而降低得潛水夫病的風險。
- 遵循緩慢上升的規則:在潛水後上升至水面時,務必保持緩慢的速度。建議每升高1米應至少需要延長30秒,以讓體內的氮氣有充分的時間釋放,減少氣泡形成的機會。
- 執行減壓停留:根據潛水計劃,適時執行減壓停留。在潛水後的上升過程中,根據潛水深度設定正確的減壓停留時間,確保安全地排放體內的氮氣,從而進一步預防潛水夫病的發生。
可以參考 為什麼有人不怕燙?舌尖的秘密大公開!
潛水夫病的元兇:為什麼會得潛水夫病?
潛水夫病,亦稱減壓病,對於所有潛水愛好者而言,無疑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潛水風險。這種病症的產生與潛水過程中體內氣體的溶解,以及隨後返回水面的壓力變化密切相關。當潛水員深入水中時,周圍的水壓隨著深度的增加而上升,氮氣在血液和組織中的溶解量也隨之增多。潛水時間越長,體內氮氣的積累便越顯著。然而,當潛水員快速上升至水面時,周圍環境的壓力驟然下降,結果導致體內的氮氣無法及時排出,最終形成了小氣泡。這些氣泡宛如潛伏的炸彈,隨時可能在身體各部位引發一系列的病變。
潛水夫病的成因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:
- 快速上升至水面:當潛水員以過快的速度上升時,體內的氮氣來不及釋放,形成氣泡的風險顯著增加。這一過程可類比於揭開一瓶碳酸飲料,氣泡會瞬間湧出般迅速。
- 減壓措施不當:減壓是潛水安全的重中之重,指的是潛水員在上升過程中必須緩慢改變水壓,從而讓氮氣有充足的時間慢慢釋放。若減壓不達標或上升速度過快,均可能導致氣泡形成。這如同突然打開盛水鍋的蓋子,水蒸氣會迅速噴出,引發燙傷,同樣,減壓不當也會引發潛水夫病。
這些氣泡一旦形成,便會在身體內部造成多種影響,包括:
- 皮膚層面:可導致刺痛與麻木感,這些氣泡刺激皮膚神經末梢,產生強烈不適。
- 血管:氣泡會堵塞血管,影響血液循環,導致身體患缺氧。這些氣泡如同栓塞,妨礙血流,可能造成組織缺氧甚至壞死。
- 神經系統:壓迫神經可引發神經損傷,導致麻木、疼痛及肌肉無力,嚴重時甚至可能致使癱瘓。
潛水夫病的症狀通常在潛水後30分鐘至6小時內出現,病徵包括:
- 頭暈
- 頭痛
- 噁心
- 嘔吐
- 全身無力
- 關節疼痛
- 麻木或刺痛感
潛水夫病的嚴重程度與形成的氣泡大小、數量和位置息息相關,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。因此,明確潛水夫病的成因,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,對於保障潛水員的安全至關重要。
為什麼會得潛水夫病?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潛水夫病的症狀:輕微的疼痛到嚴重的癱瘓
潛水夫病的症狀千變萬化,可能從輕微的疼痛擴展到肆虐全身的癱瘓,這些變化取決於體內氣泡阻塞的具體位置和嚴重程度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症狀:
- 關節疼痛:當氣泡在關節內積聚,會導致疼痛、僵硬及活動受限,通常影響膝蓋、肩膀、肘部和手腕等部位。
- 肌肉疼痛:氣泡在肌肉組織中阻塞,則可能引起疼痛、酸痛及肌肉無力,常見於腿部、手臂及背部。
- 皮膚症狀:氣泡若在皮膚中阻塞,可能表現為癢感、紅疹、水泡及麻木感。
- 神經系統症狀:一旦氣泡影響到神經系統,可能出現頭暈、頭痛、視力模糊、聽力下降及麻木等一系列症狀,甚至可能導致癱瘓。
- 呼吸系統症狀:氣泡若在呼吸系統中阻塞,會引起呼吸困難、胸部疼痛和咳嗽。
- 心血管系統症狀:氣泡在心血管系統中阻塞可導致心律不整,胸痛,甚至可能致使休克發生。
潛水夫病的症狀通常在潛水後數小時到幾天內顯現,然而,部分情況下,症狀可能會延遲數週或數月才出現。一旦感受到潛水夫病的任何症狀,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。
潛水夫病的症狀可以根據其嚴重程度進一步分為兩個主要類型:
- 第一型減壓病:症狀相對輕微,常見的表現為關節疼痛、肌肉不適及皮膚問題。
- 第二型減壓病:此型症狀較為嚴重,可能涉及神經系統、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,進而對身體的多個器官造成損傷。
無論是何種型別的潛水夫病,及時治療至關重要,否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害。
症狀類型 | 症狀描述 | 受影響部位 |
---|---|---|
關節疼痛 | 疼痛 | 膝蓋、肩膀、肘部、手腕 |
僵硬 | 膝蓋、肩膀、肘部、手腕 | |
活動受限 | 膝蓋、肩膀、肘部、手腕 | |
肌肉疼痛 | 疼痛 | 腿部、手臂、背部 |
酸痛 | 腿部、手臂、背部 | |
肌肉無力 | 腿部、手臂、背部 | |
皮膚症狀 | 癢感 | 皮膚 |
紅疹 | 皮膚 | |
水泡 | 皮膚 | |
麻木感 | 皮膚 | |
神經系統症狀 | 頭暈 | 神經系統 |
頭痛 | 神經系統 | |
視力模糊 | 神經系統 | |
聽力下降 | 神經系統 | |
麻木 | 神經系統 | |
呼吸系統症狀 | 呼吸困難 | 呼吸系統 |
胸部疼痛 | 呼吸系統 | |
咳嗽 | 呼吸系統 | |
心血管系統症狀 | 心律不整 | 心血管系統 |
胸痛 | 心血管系統 | |
休克 | 心血管系統 | |
潛水夫病的症狀通常在潛水後數小時到幾天內顯現,然而,部分情況下,症狀可能會延遲數週或數月才出現。一旦感受到潛水夫病的任何症狀,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。 |
減壓症發生的原因
減壓症,也稱為潛水夫病,其根本原因涉及潛水深度、潛水時間、上升速度及潛水員的生理狀況等多重因素。當潛水員沉入水中,隨著深度的增加,水壓逐漸升高,這使得氮氣等氣體大量溶解於血液中。然而,當他們快速上升至水面時,周圍的水壓急劇降低,這會導致溶解在血液中的氮氣無法迅速安全地釋放。若上升速度過快,氮氣將以氣泡的形式聚集,這些氣泡會阻塞血管,從而引發減壓症的各種不適症狀。
多種因素可能影響減壓症的發生概率,包括:
- 潛水深度:潛水的深度越深,水壓越強,血液中溶解的氮氣量相應增加,這進一步提高了潛水夫病的風險。
- 潛水時間:潛水時間越長,氮氣在血液中的積累量就越多,導致減壓症發生的風險隨之上升。
- 上升速度:過快的上升速度會加快氮氣釋放的速度,形成氣泡的風險也隨之上升,這是導致潛水夫病的重要原因。
- 潛水員的生理狀況:潛水員的年齡、體重、健康狀況、疲勞程度以及酒精或藥物的攝取等,都會顯著影響其面臨減壓症的概率。
- 潛水環境:環境因素如水溫、水流速度、能見度以及潛水裝備的狀況等,亦能影響減壓症的發生幾率。
為了有效降低減壓症的風險,潛水員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潛水的基本原則,包括:
- 控制潛水深度與時間:根據潛水的實際深度與時間,制定科學合理的減壓計畫,以避免過度潛水的情況。
- 緩慢上升:應將上升速度限制在每分鐘9公尺以內,並保持足夠的上升時間,以防止氣泡的形成。
- 適當休息:潛水後需給予身體充足的休息時間,幫助恢復和減少潛水夫病的潛在風險。
- 定期進行潛水訓練:學習減壓理論和使用減壓表,並定期參與潛水訓練,以增強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減壓症屬於潛水過程中相當嚴重的意外情況,若未獲得及時且適當的治療,將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。了解減壓症的發生機制並堅持安全潛水原則,是每位潛水員應具備的基本知識,以保障自身的潛水安全。
為什麼會得潛水夫病?結論
潛水夫病的形成看似簡單,卻是潛水安全中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。探究「為什麼會得潛水夫病?」,答案就在於潛水深度、潛水時間、上升速度、潛水員的生理狀況,以及潛水環境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。當這些因素失衡,就可能導致體內氮氣無法及時釋放,形成氣泡並阻塞血管,引發一系列的病徵。因此,了解潛水夫病的成因,並嚴格遵循安全潛水的原則,例如緩慢上升,控制潛水深度與時間,做好減壓停留等,對於保障自身安全至關重要。潛水是一項充滿樂趣的活動,但安全永遠是首要考量,唯有充分了解潛水夫病的知識,才能在享受水下世界之美的同時,保障自身安全,讓潛水之旅成為美好的回憶。
為什麼會得潛水夫病? 常見問題快速FAQ
潛水夫病的發生原因是什麼?
潛水夫病,又稱減壓病,是潛水員在水中暴露於高壓環境後,快速上升至水面時,體內溶解的氮氣無法及時釋放,形成氣泡所導致的疾病。這些氣泡會阻塞血管,壓迫神經,造成一系列的症狀。
潛水夫病的症狀有哪些?
潛水夫病的症狀包括:關節疼痛、肌肉疼痛、皮膚症狀、神經系統症狀、呼吸系統症狀以及心血管系統症狀。症狀可能在潛水後數小時到幾天內出現,部分情況下,症狀可能會延遲數週或數月才出現。
如何預防潛水夫病?
預防潛水夫病的關鍵在於:控制潛水深度與時間,緩慢上升,適當休息,並定期進行潛水訓練。遵循安全潛水的基本原則,可以有效降低減壓症的風險。